中国有色金属报:奋斗“萤”未来 不负好“石”光

——江西省地质局生态地质大队崇义县金竹矿业有限公司青年团队纪实

发布日期:2024-06-03 09:35

 2024年6月1日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作者:张晨 熊立


熊立/摄

一个项目团队,10余名青年,甘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赣湘边界罗霄山脉,只为勘查、开采、加工富饶的萤石矿藏。他们胸怀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纵使遭遇重重困难也从不退缩,始终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积极投身于项目建设中,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担当与风采。他们就是江西省地质局生态地质大队崇义县金竹矿业有限公司管理团队。
  深谋细作,方能行稳致远
  2022年初,江西省崇义县金竹矿业有限公司迎来了枫树下萤石矿开发项目开工任务。32岁的公司总经理熊立深知项目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建设项目,也是江西省赣州市‘百日攻坚’重点项目。”为了寻找矿部、选厂、炸药库的理想位置,这支青年团队开启了选址之路。
  通过对地形地势、交通状况、林业类型、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等方面的考量,该团队兼顾多重角度,在确保适宜和便利的同时不忘环保要求,多次深入山林,展开频繁而严谨的开会讨论。历经半年的艰苦探索,该团队找到了一片既能满足建设需要又符合政策要求的选址区域。
  倾尽全力,方能水到渠成
  自该项目开工以来,地质情况复杂、成本控制管理、恶劣天气频繁、外部道路冲毁等种种困难,给工作平添了诸多变数。
  当年,崇义县受持续3个多月降雨影响,外部公路先后发生30余处山体滑坡、塌方。该团队成员徒步10小时进山查看险情,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沟通抢修损毁道路,做好工地安全保障……努力将灾情影响降至最低。
  建设地地质结构复杂、硐口开口难度大、回风平硐支护工作量大是影响该项目整体工期的关键因素。刚开挖硐口就遇到了地质结构极不稳定的情况,该团队不得不牺牲进度保安全。由于回风平硐离地表近,连续的钢拱架支护及锚网支护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采矿工程师廖鹏带领采掘施工队迎难而上,夜以继日奋战,仅用1年时间就完成了4300米的掘进工作量。
  “投资控制关”是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该项目论证阶段,估计除去矿权费、流动资金等费用,投资总额为1.1亿元。该团队通过认真做好投资估算及资金计划、招标要求合理分析、招标文件规范编制、岗位设置动态调整、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措施,建设投资花费最终低于预算总额。
  在无数个漫长的夜晚,该团队成员们互相鼓励,一起克服着困倦和疲劳,把团结一心、上下同欲作为动力源泉,不分昼夜地完成项目任务,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达到最高标准。仅用1年时间,该团队全面完成了采矿工业场地、井下一期工程及选厂的原矿堆场、破碎筛分、磨浮、精矿、尾矿、机修、仓库、化验室等车间的建设,实现了“一年筹建、一年建成投产”的矿山建设“加速度”。
  开拓创新,方能绿水青山
  萤石矿开采生产线要环保,废水、粉尘、噪声等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是重中之重。如何平衡环保与生产呢?该项目通过安装污水处理系统、设置隔音屏障、边坡生态修复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全面完成绿色矿山建设制订长期和短期目标,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
  张也介绍道:“我们根据施工情况,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土壤的扰动和破坏,加大矿仓、排土场、炸药库、道路等部位的重点保护和管理,在未堆置废石土的裸露场地、岩质边坡进行绿化和护坡,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我们还设置除尘系统和隔音屏障,防止灰尘和颗粒物扩散,有效地阻挡噪声传播,保证操作人员正常作业,同时降低对自然环境及工人、周边居民的影响。”熊立介绍。
  梦想源于热爱,行于创新。项目建设初期,在经验、技术、人才等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该团队不仅大胆变革经营机制,更在转换管理体制、降低能耗排放、环保技术研发上大刀阔斧,取得11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整个团队迸发出精干高效的生机和活力。
  参与乡村公益事业
  为顺应新时代地质工作发展需求,如何推动矿地融合发展,达到合作共赢的“双向奔赴”,为矿山建设“硬装备”注入人地相宜的“软实力”,一直是这个年轻团队核心关注点。该公司积极组织党员与行业主管部门、辖区派出所、村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通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捐赠帮扶等方式,支持乡村公益事业,优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探索形成“党建+帮扶车间”模式,为企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顺利建成了江西省地质局第一个自主勘查、办证(探转采)、论证、设计、布局、建设、运营的勘查开发一体化矿山,标志着企业高质量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未来征程中,崇义县金竹矿业有限公司的青年团队将继续保持昂扬斗志、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实际行动挺膺担当,在各自岗位上奋勇拼搏,以新质生产力校准“青春坐标”,谱写地质事业青春力量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